当前位置:凯发k8娱乐-凯发k8国际 > 教师范文 > 教案下载 >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凯发k8娱乐

发布时间:2024-02-23 11:01:14 影响了: 人

优质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优秀的教案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提供方向,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1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墨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墨梅》。

2、学会“砚”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积累关于梅的诗句,感受古人对梅的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词语,并说说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贞节自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会读诗

1、 (幻灯出示课题,播放音乐《梅花三弄》)伴随着这首古朴典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墨梅》。

2、作者王冕,简介作者。(幻灯)

3、一读:自由读诗,反复读,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指名读,讲解生字读音“砚”,“乾坤”

二读:光把诗的字音读准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板有眼,不破句,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再指名读,注意速度。

三读:师生合作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读。味道出来了。再换读。

老师读题目,作者,生读全诗。

二、读懂诗

1、要想读得更原汁原味,还要读懂诗的意思。同学们边读边琢磨,看看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都懂吗,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别人交流。然后试着把每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质疑:有没有什么不懂的?

3、理解“墨梅”:(出示幻灯)梅花有红色、粉色、白色等颜色,墨梅指的是只用黑色水墨画成的梅。王冕爱梅,且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晚年的巅峰之作——《墨梅图》

(介绍题画诗。)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抒发作者的感情,咏叹画面的意境。从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比较熟悉的苏轼的诗《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一首题画诗,只不过这是苏轼描绘的是惠崇和尚的画面上的意境。

4.看看王冕是怎么描述这株墨梅的?

读一二句。在哪儿?理解“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常常在池边练习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而成“洗砚池”)

理解“淡墨痕”(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鲜艳的色彩)“痕”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墨色淡雅到极点,简直若有若无,使人对其产生了轻灵飘逸的感受。

读三四句,说意思。“清气”“乾坤”

说全诗的意思。

5、把自己的理解送回诗里,再诗读,是不是诗味更浓了?

三、悟梅魂

1、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你能找到诗中的关键词句吗?

板书:墨痕——淡(清雅素淡)清气——满

2、(幻灯回《墨梅图》)《墨梅》中的梅花个个清雅素淡、冰清玉洁,可有人却说:“王冕,你不去画娇艳的荷花,只画这素淡的梅花,哪里还会有人喜欢你,还会喜欢你的画呀!”于是王冕就给这画题上了诗,也给了回答,你能找到吗?(为什么不画富贵的牡丹、艳丽的挑花和丰腴的海棠花?为什么不画粉色白色红色的梅花?)

3、为什么不画得鲜艳夺目一些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梅的颜色好不好看?我们来看一看。

(1)拓展写“色”的诗:苏轼诗《红梅》: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随春天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地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美不美?

再看曹雪芹的。(有好颜色却刻意不画,墨梅与那些红梅、白梅相比,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她不靠鲜艳的颜色来取悦别人,她只想让——清新的香气充盈在天地之间)

(2)与墨痕的淡相对的,是清气的——(满)

拓展写“香”的诗:爱梅的诗人多,赞梅花之香的诗人也有不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现在有一首歌就是由此句而来——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只不过暗香一词也并非词作者原创)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在靠山的花园里,百花由盛到衰,最后纷纷飘落,这时,园中的梅花却依次开放,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最后独占花园。青山脚下,小园一角,有清泉一潭,水清见底,潭边有梅一簇,梅枝横斜水上,清瘦的身影倒映水中,梅下清水,水上疏梅,相映生辉。每当夜幕降临,月洒青辉,晚风袭来,梅香四溢,满园芬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白梅》(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3)这么多人钟情于梅花的清香?在这里吸引文人墨客的仅仅是香气本身吗?香气还代表什么?(继续出示诗句:坚强品格、高贵气节、勤奋、刻苦、高洁、脱俗)

为什么不两全其美?

(色——外表,气——内在,不流于世俗,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的精神)王冕独爱梅花的清香,以至于放弃渲染梅花固有的色泽,而选择以“淡墨痕”来画梅,目的是为了突出——香气,清香。

4、感受“人”

同学们,王冕一生写了无数咏梅的诗,以这首《墨梅》最为有名。他笔下的墨梅有着它独特的淡雅和清香。

出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后人对王冕的评价,你能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吗?

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读到这里,现在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流、留比较:后者留存、留下,前者流动、流溢)王冕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自喻,他不在乎“颜色好”,一指梅的颜色,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来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暗指名誉、钱财、地位,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溢在天地之间,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这种借助事物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吗?(石灰吟、竹石)

5、小结:就是由于王冕这种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这素净淡雅超凡脱俗的墨梅。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读出梅花的高洁,读出王冕的高洁。

四、拓展延伸,追溯“梅”文化

1、梅花,不畏严寒,冰肌玉骨,人们喜爱它的形态,更敬佩它的精神,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现在我们来追溯一下梅文化。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性格和含义,梅花的大红大紫是从宋朝开始的,当时有所谓的“咏梅两千卷”。当然,捧红梅花最不遗余力的就算林和靖了,梅妻鹤子。在古诗中,以梅为题的诗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牵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这种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发伤感之情的桥梁。南宋诗人刘因的《观梅有感》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前两句写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了,意思是说南王朝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经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实际怀念的是南宋朝廷。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乡,自古闻名,苏杭更是封建时代的繁华都市,晚唐诗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但现在国家已经灭亡,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使作者在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

刘因是跨越宋元两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兴亡、江南兴衰的过程,他在《观梅有感》中,以梅为载体,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二)以梅喻人如本诗,陆游

(三)以梅寄闲情

(四)借梅诉乡情

现代的的诗作有毛泽东的,陈毅的,还有有关梅花的歌曲

五、作业

1、课外自学《竹石》

2、自由组合,出一期“梅花赞”的手抄报。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但通过执教《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德育目标: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课前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

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3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

3、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古诗有很多,比如我们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就会想到(李白的就《静夜思》),那么李白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杜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这首《绝句》。

二、解诗题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古诗的题目,绝句其实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话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那你数一数,这首古诗应该属于哪一种?

三、认识作者

师:那大家对杜甫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再来补充一些杜甫的相关知识吧!(补充诗圣 诗仙 诗豪等知识)

四。精析古诗

1、读通古诗,纠正易错字

重点纠正“独”“鸳”“鸯”三个字

2、读出节奏

先由学生自己划分节奏,教师纠正,学生自由

练习。

3、分析大意

(1)从“迟日江山丽”这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迟日”是什么意思?“丽”是什么意思?

(2)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那作者闻到什么?气味是谁送来的?春风是什么感觉?

(3)美丽的春天还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是谁呢?它们在干什么?

4、总结感情

作者都对春天什么感情?(喜爱、赞美)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2、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

2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 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 检查,读词: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 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

4 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 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 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搞、考、始、计”。

1 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 教师范写。

3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 、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相机圈出:法国 著名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是什么事?

2 学习二--五段

你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1) 指名答,读第四自然段。

(2) 出示: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出结果了!”

(3) 再指名读。

(4) 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自己先练一练。

(5) 指名读,齐读。

(6) 引读“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

神地演算着)。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己快追不上了。这时才发现,那不是??

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7) 读到这儿,上节课有人提的问题:黑板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黑板怎么会跑?有没有找到答

案?

(8) 指名答。

(9)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提问题,还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10) 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黑板,可见他搞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你能用课文中的

一个成语来说吗?

(11) 能换个词吗?

(12)齐读课文,再次体会安培的专心。

三、指导讲故事

1 齐读

2 出示提纲:

介绍安培—专心研究—误认黑板—知道真相

3 同桌互讲

4 指名讲(评议)

四、补充练习

1、做口算时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心算 计算 演算]

2、爱迪生是世界上()的科学家。[著名 独一无二]

3、上课时,我们应该()听老师讲课。[仔细 专心]

4、我下定()把字练好。[小心 决心]

三、学生书写生字:备 粉 移 精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

1、认识“辆”“匹”“册”等7个生字,正确认读“一辆车、一匹马”等6个数量短语,初步养成使用量词的习惯,对于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量词。

2、熟读并背诵《字母表》。能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一配对。

3、学会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形近字的字形,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4、熟读并背诵《春晓》,感受雨后清晨的美丽春光。

5、阅读《阳光》,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词,背诵古诗。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理解诗文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生词卡片。教师领读生词,学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仔细观察,这一组词语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以“一”开头的词组,揭示量词的概念)

3、学习量词。出示相关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根据图片上的信息,来说一说物体的数量。如,老师问:一()车?生答:一辆车。

4、量词的用法:这些量词都是用来表示事物的单位,针对不同的事物,所使用的量词也不一样。量词不可乱用,要使用恰当。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量词?说一说。(一只鸡、一头牛、一朵花、一个苹果)

二、字词句运用

1、找一找,连一连。

(1)复习语文园地一中的《字母表》,指名背诵,分小组背诵,评选出最熟练小组。

(2)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字母表》,仔细观察每一组大小写字母,说说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同桌展开游戏活动,一个同学出示大写字母,另一个同学从字母卡中找出对应的小写字母,然后两个同学将字母卡同时放在桌上,一起读一读。

(4)出示课本上“找一找,连一连”的内容。学生完成课本练习,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行对答案,对全对的同学提出表扬。

(5)学生拿出练习本,开始默写《字母表》,查漏补缺。

2、读一读,想一想。

(1)出示课本上的两组字,教师指名读,及时正音。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字各有怎样的特点。(第一组字都有部件“日”,第二组字都有部件“寸”。)

(3)小组讨论:我们如何认识、记住这些字,并且能够区分开来。(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如“过”字去掉一个走之旁,加上一个日字旁,就是“时”。)

(4)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我们刚刚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识字?(“加一加”或者换偏旁的方法)

三、展示台

1、同学们自由读课本上的词语,说说你在哪里能看到这些词语。

减法、算式、计算、排列,数学书上可以找到。

品德、家庭、尊重,品德书上可以发现。

2、你还从其他的书上认识了哪些字?请你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3、复习生词。开小火车读生词。

4、小结: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留意新字词,增加知识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导入:春天来了,唐朝诗人孟浩然感受到了这美丽的春光,他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春晓》,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同学互读等方式正音。(注意“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

3、思考:“春晓”是什么意思呢?(春晓即春天的早晨,写的是作者在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所见所感)

4、整首诗里,描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句,然后请同学来说一说。

(鸟啼、风雨声、落花满地)

5、理解诗句的内容。

出示相关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这首诗的每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五分钟,然后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补充学生说得不完整的地方,总结发言。

6、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7、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8、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背诵。如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填空的形式,想象画面的方式,帮助学生背诵。

二、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范读,同学们请认真听,把自己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

2、把做上记号的生字多读几遍,同桌间相互帮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生合作朗读短文。师生轮流,按照自然段交换着读。

4、通过朗读,你知道了阳光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好处?(禾苗绿了,小树长高了,河面闪着阳光,“我”家明亮了。)

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宝贵之处,让学生分组交流,再想想阳光还有哪些作用。

6、小结:阳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促进植物的生长,还能杀菌、消毒,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我们要珍惜阳光。

三、小结

语文园地二中,我们学习了量词的用法,也复习了《字母表》。学习了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识记生字,相信同学们日后一定能积累更多的生字。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生活中,需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就像伟大的诗人孟浩然,将春天的景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二

量词:一(辆)车

?春晓》闻啼鸟风雨声花落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内容分解成两部分来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堂,参与课堂讨论,自己得出知识点和结论,这样的学习效果比教师满堂灌好得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知,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学有所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语文的学习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分析:

?学会劝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练习,是劝阻不文明行为用语技巧的训练。这次练习的训练要求是:再现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劝阻,学会劝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劝阻要领,练说劝告用语,劝阻的对象是生活中不正确的行为,行为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在劝阻时应指出行为错在何处,使劝阻更有说服力,这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先练说劝告用语,再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练习劝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劝阻的技巧。

2、通过练习让学生懂得,对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要乐于接受,对别人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要表示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表演用的道具。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1、交流生活经历。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

2、揭示“劝阻”概念。

由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劝阻”一词,并引导学生简要地讲一讲自己的理解。

3、激发学习动机。

有的同学反映劝阻有时无效,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劝阻,让我们的劝阻更加有效。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提示要求。

2、呈现案例。

以教材中第一幅图为素材,制作一段录像。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3、讨论案例。

先展开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4、换位思考。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①总的要求:态度诚恳,表达清楚,语气恰当。

②讲清三个方面的内容:

称呼和礼貌用语,自己的建议,能说服人的理由。

三、运用知识,尝试劝阻练习

1、提供阅读材料。

有不正确行为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错了,所以在需要讲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中,能够说服别人是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有时必须讲一些能够促使被劝人醒悟的知识,让他听了心悦诚服。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后,向学生提供一篇有关电学常识的文章。

2、师生配合表演。

指名扮演劝阻的同学。教师故意不轻易听从劝阻,“逼”学生将理由基本说清楚、说到位后,才表示愿意接受。其余学生边看边做好评价的准备。

3、评价师生的表演。

评价的重点内容:学生的劝阻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四、合作学习,参与劝阻实践

1、学生互相请教有关消防、环保和用水卫生的常识,为小组学习做好铺垫。

2、小组合作表演。

学生从教材的其余三幅图中选择一幅,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工,然后表演。组内其余学生当导演,负责指导本组同学的表演,重点指导劝阻的同学。

3、自愿上台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表演,全班同学对照劝阻的要求,对每小组的演练,肯定优点,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五、扩展训练,体验成功乐趣

1、师:课本上只列举了四种不正确行为,生活中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我们要通过努力,劝告人们改正自己的错误。

2、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3、劝阻的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在汇报时不涉及具体的人。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四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学习生字“衫”,注意是“衣字旁”。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按要求预习: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生字注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三、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

2、学生质疑。

四、联系课文释疑,理解句子含义。

1、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边理解边指导朗读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2、朗读指导: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

(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

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

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

3、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五、了解写作特点,指导说话。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特点,包括品质特点,外貌特点等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六、全文总结。

部编小学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2、把本课与本单元学习的其他寓言进行对比,注意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池子每天安闲地躺在泥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河流背负着沉重的大船和木筏奔流不息、忙忙碌碌。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滔滔”“遵循”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妇、滔”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涯、循、验”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对比示例:

涯(生涯)—崖(山崖)

循(遵循)—盾(盾牌)—遁(逃遁)

验(应验)—脸(脸色)—险(危险)—捡(捡拾)

(2)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氵:滔(滔滔)—涯(生涯)—池(池塘)—流(河流)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6):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不理解河流为何那么忙碌。

第二部分(7、8):写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们做贡献。

第三部分(9):写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

第四部分(10):点明主旨——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才能被懒惰支配就会一无所为。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明确:

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明确: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泥土比喻成鸭绒垫,突出了泥土的柔软、舒适;一个“躺”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池子积聚在泥土上的情态,表达出池子安闲、惬意的心情。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明确: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明确:

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年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给人们带来了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5、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

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点拨: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课文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以池子象征那些贪图安逸的人,以河流象征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6、你从这则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

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贪图安逸的池子,忙碌奉献的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为人们做贡献的河流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学习浪费才能、贪图享乐的池子,要做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河流,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池子与河流

池子:安闲无忧无虑完全枯干

河流:忙碌滚滚滔滔长流不断

利用才能积极进取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猜你想看
    • (2024-02-20)
    • (2024-02-19)
    • (2024-02-19)
    • (2024-02-19)
    • (2024-02-22)
    • (2024-02-14)
    • (2024-02-20)
    • (2024-02-19)
    • (2024-02-21)
    • (2024-02-19)

    凯发k8娱乐 copyright © 2008 - 2022 凯发k8娱乐的版权所有 凯发k8娱乐-凯发k8国际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

    网站地图